據《人民日報》報道凡是到過東莞海關業務現場的人,都會對那里繁忙的景象留下深刻的印象:每天要審核報關單1萬多份,征收稅款1300多萬元,驗放通關車輛2000多部。無論是酷暑盛夏,還是數九寒冬,外勤作業和海上緝私關員都要堅持室外作業,經受日曬雨淋、奔波勞累,甚至要經受海上風浪和走私分子威脅的生死考驗……東莞,一個被稱為“世界工廠”的城市,擁有5萬多家企業,年生產總值4000多億元,每年進出口達1200多億美元。
面對繁重而艱巨的任務,處在窗口服務一線的東莞海關以創先爭優活動為契機,大力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有效履行著海關的職責使命。
近年來,隨著廣東東莞外向型經濟的迅猛發展,進出口貨物量急劇攀升,隸屬于黃埔海關的東莞海關已成為全國業務量最大、監管任務最重的海關之一,把守著國家大門,履行著監管、征稅、緝私、統計等職能。
針對這種情況,黃埔海關黨組書記、關長劉廣平直言:“東莞海關要以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為契機,大力優化海關監管服務,努力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中走在前頭。”
這支隊伍緊緊圍繞“優化監管服務,促進科學發展”,把提高通關效率、幫扶企業發展、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擺在首要位置,成為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中的排頭兵不久前,東莞海關入選“廣東省創先爭優先進事跡報告團”,成為廣東省3個創先爭優先進集體之一;今年“七一”前夕,東莞海關機關黨委又分別被評為“全國海關先進基層黨組織”、“廣東省直機關先進基層黨組織”……
打造通關“高速路”
365天“不間斷通關”
當今世界,進出口企業對海關通關速度的要求與日俱增,在東莞這一點表現得尤為突出。盡管東莞海關多次擴建通關場所、增加一線人員,但在1年前,車輛平均通關時間仍長達4.4小時,車場外排隊等候過關的貨柜車“長龍”蜿蜒數公里,嚴重影響了企業的運營效益。
時至今日,這番景象已經不復存在。這里面究竟存在怎樣的玄機和秘訣?東莞海關給出了答案:走科技創新道路,進行徹底的通關變革。
沒有規律可循,沒有經驗可以借鑒。東莞海關抽調精干力量,成立科技攻關小組,經過8個月的艱苦攻關,智能化通關改革取得圓滿成功:通過采用電子車牌、電子關鎖、gps等先進技術,建立電子化通道,實現了識別車輛、比對信息、選擇查驗等一系列程序的自動化,通關時間從原來的4.4小時縮短至18分鐘。
這項改革被稱作“打造了一條‘通關高速公路’”,獲得了廣東省科技一等獎,受到廣泛贊譽。
此外,為了確保通關順暢,東莞海關還在業務現場實施、24小時預約,實行全年365天“不間斷通關”。去年大年三十晚上,愛銘電子有限公司進口的生產材料因故未能按時報關,情急之下,公司負責人試著與東莞海關取得聯系,他萬萬沒有想到,海關第一時間安排兩名業務熟練的關員返回崗位,連夜驗放貨物。這樣的事例舉不勝舉,為此,東莞海關共收到企業感謝信119封,351人次受到表揚。
為了讓通關速度快些、再快些,東莞海關人顧不上品味成功的喜悅,又投入到新一輪的改革和創新中,率先試行分類通關,率先開出海關第一本電子賬冊,率先實現企業、外經、海關三方聯網,率先推廣加工貿易流程再造。如今,企業足不出戶就可以完成海關的備案、變更和核銷手續,進出的貨物被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讓幫扶成為“慣性”
有共度時艱,也有日常關愛
好鋼要用在刀刃上,幫人要幫在心坎上。在創先爭優活動中,東莞海關積極轉變觀念,在優化海關監管的同時,把幫扶企業當作自己的職責,努力在服務企業發展上下功夫、做文章。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作為“加工貿易之都”的東莞遭受重創,出路在哪里?
外銷疲軟,只有擴大內銷,才能拓展生存空間。要擴大內銷,就必須變革傳統監管模式。東莞海關立即組成12個小分隊,進行萬家企業大走訪,撰寫了《企業內銷狀況調查》分析報告,為相關部門調整內銷政策提供了決策參考;及時出臺的《幫扶企業發展八條措施》,簡化單證審核,創造出“集中申報、預歸類預審價”新模式;參與舉辦內銷博覽會,主動當好“推銷員”,有效地幫助12000多家企業打開了國內市場、拓展了生存空間……
“我們不會忘記,是海關幫我們渡過了難關!”很多企業老板動情地說。去年,東莞市內銷總額突破2000億,占廣東全省的1/5,千萬家企業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幫扶企業不僅體現在共度時艱上,更體現在日常監管中的優質服務上。東莞海關定期開展“送服務、送政策到企業”活動,每年舉辦100多場政策宣講會、咨詢會、企業座談會,走訪企業和現場調研200多次;推廣“陽光通關”,開展“微笑服務”,努力縮短審批流程,兌現服務承諾,創建“群眾滿意窗口”,被評為“全國海關政務公開示范點”;建立與地方政府聯席會議、與外商聯絡小組協調會、外商投資企業集中服務日活動“三個平臺”,開辟業務咨詢服務、特約聯絡員、關長專用信封“三個溝通渠道”;開設“12360”海關服務熱線,并選派優秀黨員業務骨干擔任“海關事務協調員”,創造高效便捷的通關環境。
“組合拳”助力轉型
創新“四個就地轉”新模式
經過30多年超常規發展,在創造“東莞奇跡”的同時,東莞面臨著加快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緊迫任務。
東莞建永數碼廠是一家音響加工企業,轉型前公司負責人李建福憂心忡忡。按照原來的監管政策,企業要實現轉型升級,就必須停產數月進行清算,這樣,工廠無法開工,合同無法履行,工人生活沒有著落……
面臨同樣問題的企業還有很多,針對這種情況,東莞海關認真貫徹落實海關總署關于“廣東省內海關在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上要走在前頭”的要求,實行“企業、設備、料件、合同”四個就地轉,創立了“不停產轉型升級”新模式,妥善解決了企業的問題。
這一全新轉型模式的實施,讓公司可以在不停產的情況下辦理轉型手續,以最短的時間實現從“生產車間”到“企業法人”的“華麗變身”。僅去年,東莞市就有1000多家來料加工企業從不停產轉型新模式中受益。
實施“四個就地轉”只是東莞海關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諸多創新舉措中的其中一項。作為加工貿易監管的主戰場,東莞海關大力實施8大類36項具體措施,著力在創新加工貿易管理模式、優化“三方聯網”、探索“電子圍網”區域管理、實行“屬地管理”、推動加工貿易就地轉型和梯度轉移、優化加工貿易內銷和外發加工辦事流程、支持保稅貿易發展、推動國際服務外包發展、推動“兩倉合一”等方面下功夫,連續出招、攻堅克難,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組合拳”,為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注入了強大動力。
去年,東莞市有1250家來料加工企業成功轉型,新增外資企業研發機構150個,自主品牌278個,在東莞海關的助力之下,實現了由“制造”向“創造”的成功跨越。
各國名蘭抵滬參展 海關做好“護花使者”集裝箱進水了誰的錯?大港海關“暖心”服務祝福我國單人環球帆船首航深圳鹽田起步到越南海防HAIPHONG整柜海運船期運費北京海關向北京市農業局移交四百多件珍稀水生野生動物制品黃埔海關退運119.5噸走私進口“洋垃圾”保供穩價助春耕首屆浙江進口商品展寧波開幕 海關服務保通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