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博物館的未來:恢復與重塑”。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18日下午15時,廣州海關聯合總署“海關發布”開展視頻直播,講述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粵海關中共地下黨員在隱蔽戰線上發揮重要作用,經過艱苦卓絕斗爭迎接新中國成立和人民海關新紀元的紅色故事,共同追尋海關紅色印記。
直播在粵海關舊址“大鐘樓”(現為粵海關博物館)和沙面“紅樓”進行,均為有著百年歷史的著名地標建筑。位于廣州市荔灣區沿江西路29號的“大鐘樓”建成于1916年,是一座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鐘樓”每天早、晚8點整響起的鐘聲,曾是往時廣州人的標準時間參考,也是很多廣州老街坊的城市記憶。
1924至1926年間,大鐘樓里的粵海關華員積極參加中國共產黨組織領導的沙面罷工和省港大罷工,成為近代中國海關反帝愛國的先鋒。1926年3月,在粵海關華員潘晃等63人的倡議下,全國海關第一個工會組織——粵海關華人總工會在廣州西關的西榮巷誕生,接受中共廣東區委的領導,在領導罷工、弘揚反帝愛國主義思想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1909年建成、位于廣州沙面島沙面大街6號的“紅樓”曾是粵海關洋員華員俱樂部和高級關員住宅。它見證了粵海關地下黨組織解放前潛伏敵人內部、巧奪“應變委員會”領導權、開展地下活動、保衛關產迎接解放等工作。一份珍藏于廣東省檔案館、長達46頁的珍貴情報資料顯示,粵海關中共地下黨組織未雨綢繆,早在1940年代初就已秘密開展情報收集。
1949年10月14日,在廣州解放的最后戰役中,駐守大鐘樓的粵海關近距離經歷了戰火洗禮考驗,在黨的領導下,粵海關人堅守崗位,確保人員、檔案和歷史建筑的安全,圓滿地完成了護關護產的光榮任務。海關博物館見證著一代代海關共產黨員投身國家建設的矢志奉獻,也見證著國家的建設發展。
此次紅色專題視頻直播吸引了約63萬人次在線收看。據了解,粵海關博物館作為全國海關系統的第一家行業博物館,曾獲評“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近年來,粵海關博物館通過舉辦“小小講解員”“進校園、進社區、進關區”愛國主義教育巡展等形式多樣的活動,通過“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積極發揮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宣教作用,成為人們了解近現代海關歷史和廣州乃至廣東對外貿易發展變遷的重要窗口。(關悅/文)
亞洲最大自航耙吸式挖泥船“駕到”南通海關查獲涉嫌侵權毛毯2830條、童裝1143件海運提單內容填寫介紹(一)罐頭出口不用愁 奉化海關來幫忙昆明海關查獲毒品12478克蛇口海關查獲出口瀕危翠柏木制工藝品越南火龍果進口報關清關的3大注意事項_火龍果如何進口廣州海關鄭希新——緝毒一線急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