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汕頭海關貫徹落實海關總署提出的“加快海關科技創新應用”的目標要求,在海關各項業務工作中拓展“互聯網+”思維,向科技要人力、要資源、要效益,推廣應用一批新的信息化系統,大力推進關檢合作“三個一”、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郵遞物品通關管理、陸運車檢快速通關、放行信息電子化等業務改革,進一步服務企業通關,為促進粵東外貿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通關環境。
關檢合作“三個一” 企業申報更快捷
汕頭海關關檢合作“三個一”通關作業模式綜合改革于2013年10月在汕頭廣澳港區海運口岸開展試點,并于2014年11月在汕頭關區全面實施。“三個一”按照“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的原則,整合報關、報檢系統,建立和優化報關、報檢的數據傳輸路徑,開啟了關檢協作新思路,在創新口岸通關管理,不斷提升監管服務效能方面邁出了新步伐。使用“三個一”通關模式的“一次申報”錄入系統,較好地解決了企業需要在不同時空錄入和申報的問題,而系統的“平臺暫存”功能,使企業可以連續錄入多票申報數據,還可以在異地調取出來完成報檢和報關,提高了申報的時效。今年前四個月,該關共完成“一次申報”報關單2505份,“一次查驗”報關單133份,“一次放行”報關單2131份,“三個一”全流程報關單數132份。
區域通關一體化 泛珠四省海關通關如一關
2014年9月份廣東地區海關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啟動,今年5月1日起,福州、廈門、南寧、海口等泛珠地區海關納入廣東地區海關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范圍,意味著泛珠四省11海關通關如一關,企業可根據實際選擇最適合的通關模式,進一步降低通關成本,節省通關時間。汕頭海關積極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對本關管理平臺進行程序和數據交換服務更新,通力協作,保障切換工作順利進行,并加強后續監控,確保系統運行順暢。在通關一體化實施后,所有企業均可按照實際物流需求,自由選擇申報、納稅、放行地點,自主選擇通關方式,自主設計最適合自身的物流方案;代理報關企業也可以“一地注冊、多地報關”,以往需在多關辦理的手續可在一關統一辦理,省去企業往返奔波之苦,粵東近4000家進出口企業將享受到此項改革帶來的紅利。
個人收取國際郵件享便捷付稅
2014年7月,汕頭海關正式啟用郵遞物品通關管理系統,加強關郵合作,實現海關與郵政企業的數據聯網并對進出境郵遞物品實施信息化管理。啟用新系統后,海關監管工作直接嵌入到郵政企業的工作運行環節中,郵件到達海關監管場所后由郵政部門錄入郵件申報單的電子數據,向海關申報。對需征稅的,海關打印出個人稅單交郵政企業連同郵件一起派送,單征稅這一環節,最短僅需10分鐘,大大提高了通關效率。市民表示,汕頭海關此項舉措實施后,收件人不用再千里迢迢地到郵遞現場辦理相關征稅業務,在家就可方便快捷地收到國際郵件。這為他們收寄進出境郵件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務,
陸運車檢場快速通關
2014年底,汕頭海關推進“陸運車檢場快速通關系統”建設,并在該關屬下的潮陽海關成功啟用,有效提高了陸運車檢場通關速度,海關監管車輛也一改以往高峰期無序擁堵的場面。據了解,在此前的傳統模式下,進出口車輛在車檢場實際逗留時間普遍需要1小時以上,有時甚至長達4-5個小時,而陸運車檢場快速通關系統則是將車輛的運抵報告實時傳輸系統、海關卡口聯網與控制系統和通關作業無紙化、分類通關、選擇查驗等業務改革有機結合,整個流程公開、透明、高效,大大縮短了車輛在車檢場的總體停留時間,令通關更快捷。
放行信息電子化 海運進出口貨柜全天候無障礙通關
今年以來,汕頭海關穩步推進“放行信息電子化”管理。今年1月15日起,汕頭海關駐港口辦事處率先對所屬國集、海通、永泰、西堤等集裝箱碼頭的海運進出口貨柜實施“放行信息電子化”管理。4月10日,該關所屬保稅區海關也開始對從廣澳深水港碼頭進出境的貨物全面實施這項管理,取消其原來的憑加蓋海關“放行章”通關單放行的作業模式,企業可僅憑海關電子放行信息實現24小時無紙化核放。此項舉措使企業即便在非正常上班時間和節假日,都可僅憑海關電子放行信息辦理提貨出卡、裝船等通關手續,實現“5+2”全天候24小時“無障礙”通關。此舉極大提高了物流運轉速度和吞吐能力,給企業帶來更高的通關效能,降低通關及物流成本。(汕關/文)
漏報境外設計服務費案例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海關監管方案(試行)出臺黃勝強出席上海國際貿易“單一窗口”運行啟動儀式上海進口金屬關稅多少石家莊海關保障首列“石家莊-布拉格”中歐班列開行畢拔進口黃埔港清關手續南京報關公司排名是怎樣的?_南京專業報關行第一季度煙臺海關簽發原產地證書讓企業享受千萬美元“政策紅利”